传承、发展、创新、有为--《艺术天成》第三届艺术研讨会
【编者按】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艺术天成》从创刊时的筚路蓝缕,到发展中的敝帚自珍,到现如今的登堂入室,一路走来,感概万千。今天我们将暂停平日奔忙的脚步,携手新朋旧友做一次思想的小憩,为7周岁华诞的《艺术天成》杂志举办一次主题为“传承、发展、创新、有为”的艺术研讨,总结过去7年来《艺术天成》杂志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次研讨会由《艺术天成》学术顾问王仲老师担当主持。我们将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的讲话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同时表达对专家老师的感谢。
王仲(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仼、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在当前纸媒全世界都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艺术天成》杂志还能这样的吸引人,是很难得的。今天的研讨会可以把这些美术理论界非常重要的理论家都集合起来,形成这样一个规模,这样一个结构,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各位能克服身体、交通、气候等困难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很感动。主办方为这次座谈会列了三个题目,三个题目贯穿起来就是要谈谈《艺术天成》杂志这七年的一些经验、得失并展望《艺术天成》杂志今后的发展方向、方法,以及当前的艺术界、美术界的理论状况。这既是一个办刊问题,也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我跟杨文超和杨洋有多年的接触,我认为他们父子在理论观点、美学倾向上是明确的:趋向真善美,要求艺术质量。我过去编《美术》杂志的时候也就是这两点。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两个层面,一个精神层面,一个艺术层面。精神层面趋向真善美,排斥假恶丑。形式层面要求质量,追求高境界。《艺术天成》多年来对此是很明确的。另外,刊物的团队是比较年轻能干的,介入当代艺术活动很广,使得杂志不断地向上发展。最近有些理论家说世界艺术潮流开始回归架上绘画了,理论家中出现了一种兴奋的心情,我在一次座谈会上谈到过这个问题,我当时讲刘文西那次15个人的画展,刘文西和李焕民这两个人的创作心路没有对架上绘画死亡的苦恼,也没有对架上绘画回归的喜悦,所以四五十年走下来,造就了他们。其实画家也一样。我记得几十年前,有一次看到孙美兰先生写的一篇《怎么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文章,我看完之后,就觉得应该对艺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然后不断地走下去,才不会有那么多焦虑。那么三十年来,我们美术界、艺术界的焦虑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都越来越清楚,很多焦虑点都是伪问题,我们该做的事很简单。比如创新,在生活中你发现了“真、善、美”的新形象、新表现,这就是精神层面的创新。形式层面的创新是你把你生活中的美,用新的方法去表现出去。在座的无论是蒋采苹先生也好还是其他的画家也好,他们从开始绘画到现在都是非常明确的,在他们心中很少有焦虑。杨文超先生还有杨洋先生经常和我谈这个问题,他们很注意学习,尤其杨洋,这些年非常有长进,我跟他一起去拜访高莽,高莽先生对艺术、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他的一言一行都感染着杨洋。在编辑工作中,跟艺术家的接触,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办好刊物都非常重要。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些参考,今天的研讨会不必拘于形式,长篇大论,有感想就把你最想谈的谈出来,大家进行交流,这对我们办好杂志非常重要。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秘书长)
近年来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随着美术市场的兴起,虽然发展很困难,可是仍有很多纸媒在兴起,这大概是因为进入到了一个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纸媒在减少,我们要考虑艺术类纸媒如何生存的问题。我认为一点是做好时代艺术的记录工作,很久以后你拿起这个杂志,就可以查阅到那个时期的东西。《美术》杂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是很重要的一份时代纪录。第二点就是要给读者提供思考,提供探讨的阵地,这是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块。第三点就是要推荐优秀的艺术家,这一点很多纸媒都注意到了,他们把重点放在了第三点上,以此扩大刊物影响。相对来说,很多刊物在前两点上做得要弱一些,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有一些纸媒在退出,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艺术天成》杂志能够做出新的特色,创出新的面貌,适应新的常态和新的时代要求是很好的。《艺术天成》通过七、八年艰苦创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锻炼了一支队伍,所以我相信他们能够走出自己的新路。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我认为杂志应该确立两个特色,一个是杂志的特色,和其他杂志的区别,要找到他们没有走的小道,在小道上做出大文章来,整体上要有独特的定位。再就是每一期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我记得《美术》杂志有这样一段时间,几个主编轮流做主编,他们几个之间暗中有一个竞争意识,抓住各自的主题。你们是可以借鉴的,关键是把杂志办出特色。之后,围绕杂志推出几个书画艺术家,其他的活动就围绕这几个人展开。比如刚才王仲讲的李焕民和刘文西。刘文西的特点就是一辈子扎根在陕北,这样我就跟踪报道他,报道他的画、他的人、他的事,我的各种活动都围绕他,深入挖掘,可能就产生了影响,我就提这么个建议。把这个杂志办出学术特色来,其他的活动跟着杂志顺理成章的走,配套成一个系统,这样既不累,又能够取得很大的影响。
另外就是杂志的生存方式,如果要投资又要搞收藏的话,一定要加强收藏那一部分,怎样团结收藏家来买大家的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现在这个市场比较低迷,没有别的突破口,要去培养真正的收藏家,只按照艺术的高低来买画,保证他不吃亏,你做这样的顾问更容易把艺术家宣传起来。我要走这个市场的路就要走好,扎根人民的艺术家、主流的艺术家,我给他找到市场,这也是一条路。你要掌握自己,建立和画家的信任关系,怎样为画家找到他的艺术出路,那可能就要多下功夫了。我有很多事情不懂,但是我感觉到你会遇到这个问题。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我很高兴来参加《艺术天成》这次的活动。现在艺术类杂志多如牛毛,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很多,你们面临的竞争很大。不过我认为《艺术天成》杂志是比较严肃的,质量也很高。你们是在很认真地做杂志,而且选材、内容、效果都很好。现在纸媒很萧条,《纽约时报》这样大的报刊都被网络冲垮,像我们这种比较偏向学术性的杂志就更难生存,所以你们能坚持到现在,很不简单。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可能更喜欢纸媒,我们跟不上现代网络的步伐。网络固然方便、快捷,但是如果想引用材料,是不敢在网络上引用的,还是要找到原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些很严肃的纸媒存在。希望《艺术天成》杂志能够有别于现在网络文化的那种活跃,每一期都能够非常严谨,让读者能够在杂志里找到准确的资料。这是我对刊物很重要的一个希望。另外,要宁缺毋滥,千万不要在刊物上出现一些还不是很成熟,甚至明显的不好的内容。我对《艺术天成》杂志的印象很好,希望这本杂志能坚持高质量。
再提一点,艺术界现在的情况是“两头大,中间小”。所谓“两头大”,就是靠绘画谋生的人和需要绘画作品的人很多。目前缺少一个中间的链条,代理人的行业在中国还不成熟,而你们就是承担这样一个链条很优秀的人选,你们很有经验,相信你们能够把它做好,做出一些榜样性的品牌。中国的艺术与商业、艺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合,全靠你们。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做点努力。我想你们也会在这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谢谢。
袁宝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讲一点我的感想。《艺术天成》杂志发的提纲里有一条讲到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中国精神。这是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的重要内容。我就讲一讲对中国精神的理解。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讲:至于怎样的是中国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就绘画而论,自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这就是说,中国精神并不排除外来影响,并不是只有国画或者书法才是中国精神。譬如蒋采苹先生和潘世勋先生伉俪,一位是著名国画家,而另一位是著名油画家。在座的王仲、王铁牛先生也是油画家,都对苏俄艺术有深入研究,并被授予俄罗斯艺术院士。自鸦片战争、特别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告别闭关自守的自我封闭状态,从此自觉并有批判地借鉴西方文化艺术就成为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我们都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以为这应当是我们领会习主席所说中国精神的重要原则和精神。就是说,无论国画家、油画家,都有个民族化和为今天的中国人民服务的问题。再是我们经常提到“弘扬国粹”,我以为“国粹”应当理解为民族传统的精粹,而不是“纯粹”。纯粹的民族传统是并不存在的,鲁迅先生的话正是要批判这种盲目排外的国粹主义;如果是那样,我们只有回到过去的闭关锁国状态!从《艺术天成》出的期刊和举办的活动看,一个民营刊物能够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和团结这样多首都第一流的艺术家如靳尚谊、詹建俊、潘世勋、蒋采萍、孙美兰等等领衔开展起有声有色的众多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高标准,真是难能可贵!
再有就是我认为应该在“真、善、美”上做文章,人的主体素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真、善、美”三个方面。我理解的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人类情感的升华,美是离不开情感的,如果艺术不能让人动情,那么你既不能感动自己,更不会感动别人。艺术作品要用情感打动人,而这个情感又不能脱离真和善,所以我特别强调,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真和善,那你根本谈不到艺术,更谈不到能够打动人,所以我认为中国精神也是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有一个情感上的升华,不是靠标语口号,不是靠概念,而是靠真情实感来打动人。我讲的内容可能比较空洞,但是我的一些真实的想法。
蒋采苹(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
我谈三点,一点是我开始就表扬了《艺术天成》杂志还能在众多杂志里面坚持走学术的道路,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希望能继续走下去。我对你们希望很大,我希望你们能像我们两个院刊《美术研究》和《世界美术》那样做,不是收钱、收画才发表文章、作品,而是靠编辑费。我知道这样不容易,不过我认为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再一点就是你们的办刊宗旨,就是“真、善、美”,这个就不容易了。我认为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两点很好——两个之美,崇高之美和信仰之美。第三点就是《艺术天成》杂志的计划是很庞大的,要建书画院,要组织画家写生、展览,甚至与国外交流等等。计划非常好,是目前很需要的。其实画家没有必要羞于谈卖画的事,我们希望有一个正规的渠道,可以把我们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真正的绘画爱好者。可是现在我们国家实际上没有规定,市场很混乱,作品的去向不明、定价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很多艺术家不愿意参与其中。如果能够到真正爱好收藏的人那里,我们画家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认为展览、展销,这些都是需要有人去做,而且是正规的。我希望你们以后的工作能够按照这个庞大计划逐步来进行。我就讲这三点。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主编)
讲两方面,一是祝贺,二是学习。祝贺《艺术天成》杂志创刊七年,很不容易。作为办杂志的同行,每次看到《艺术天成》这本杂志、参加他们的活动,都发现他们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七年来,他们的活动很多,影响也很大,我看到他们的办刊使命是“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一家民营媒体能够做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很不容易。他们的办刊特点是纸媒和网媒互动、编刊和活动互动,介入的深,涉猎的广。近几年来,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互动这点做的比较突出,影响也比较大,网站和纸媒的互动比其他媒体要好,这一点上《艺术天成》杂志是走在前列的,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可贵的是《艺术天成》杂志新一年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是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精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这一点在艺术类杂志里是比较超前的,值得学习。杂志在12个月里列了20项活动,这个做法本身就是活动和编刊互动的思路,过去我也提到过这一点。因为像《艺术天成》杂志这样民营的杂志如果没有活动的支持是办不下去的。我希望《艺术天成》杂志以后在做活动的时候以活动的质量作为最重要的方面,做得精一些。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观察》杂志编委)
我和《艺术天成》杂志有过几次接触,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杂志社的精神,对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发展到今天,是离不开这种精神的。翻开杂志,我发现这个杂志有两个特点:第一点就是很明显的追求高端。比如说像今天的展览,展厅不大,作品也是小幅居多,但是认真看去都是一些艺术大家的作品,这就很令人惊奇。《艺术天成》杂志立刻与其他的艺术杂志拉开了距离。第二点我认为无论是你们组织的活动,还是出版的刊物,都有很强的互动意识。这是一种很明确的意识,这很难得。这种互动的意识放到杂志上来看,我发现你们着重于做个案,基本上是以艺术家为主,然后展开研究,这也是一种互动,很深入,也很难得。这也是《艺术天成》的特色,因为现在很多杂志只注重表面,你们能从一个点上深入进去做,每一期当中做几个人物,这种做法是非常可取的。不谈网络,只说纸媒,一本书拿到手上,我们需要一种阅读感,一种深度阅读。它跟网络上的快餐式阅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所以你用个案把一些艺术家说透,我认为这很重要,值得我们继续下去。另外,在做个体分析的时候还是有扩展空间的,可以以群体为主,做一些分析报道、做一些地域性的群体研究、做一个流派的问题研究,这样,空间会显得更为开阔一点,这是我的一个建议。第二个就是在资讯方面,一本杂志的资讯还是很重要的,尽管现在网络很发达,资讯非常多,但是网上的展览资讯可用的资料非常少,对展览的主体缺乏一种学术方面的分析。作为一本专业杂志,在资讯方面可以调整表述方式,提供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区别于网络上的新闻报道。第三个就是在“热点关注”的栏目中,有一些定位不清,把一些展讯的内容也放到了那里,这里加入一些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真正的热点话题,构建一个公共的知识交流平台,我想这个杂志可能会更吸引人的眼球。谢谢。
王志纯(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天成》作为一种艺术专业的刊物,能够坚持七年,发行40期,确实值得庆贺。我的观点归纳一下就是当代的刊物不能办的太杂,《艺术天成》我看的不多,但是印象很好,我认为可以进行一下整合,比如说其中的一些展览消息,我觉得没有必要,现在的网络非常快,什么资讯都可以找到。这部分可以省略,把精力放在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对当代的艺术家的深度的研究上,把当前面对的问题做得更深、更精、更严谨、更准确一些。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传统的问题,对传统研究的那种深度、角度,可以做得更精、更深,从传统中发掘一些真正的东西,能够作用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精神性或是形式上的东西。只有研究的深,才能真正作用于当代艺术的发展。
我发现《艺术天成》杂志里面有一个“世界艺术”的栏目也是应该做深度的、严谨准确的研究,我翻看到凡•艾克的画,这样一幅名作应该把它的详细信息登载出来。在世界的范围里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深入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艺术天成》应该重点加强的一个版块。
中国在外的留学生做艺术专业的很多,利用他们的研究、他们学到的一些知识来丰富刊物,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艺术天成》应该以介绍、研究艺术家为中心,因为艺术家是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主体,应该对他们的创作,他们的成就,他们的追求做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当代艺术发展的成果就体现在每一个画家的这种追求当中,所以我认为简化那些展览相关的版块,把这个版面拿过来做艺术家的深度研究。
类似《艺术天成》一样的民营杂志有很多,你可以和艺术家共同来分担,或者以作品的形式来补充杂志经费的不足,这种合作是合理的。我很赞同陈醉老师的发言,把这个杂志做得精一些、深一些,把那些问题做得透一些,把应该省略的内容过滤一下,只做真正对当代艺术发展有影响、有价值的信息。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印社理事)
《艺术天成》在专业杂志中是比较突出的一本,能够坚持七年的时间,将近40期,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体现。另一个体现就是它每期刊登的都是高规格的艺术家,这也是在一般的民营杂志当中做不到的。我想,《艺术天成》按照这样一个势头发展下去,会有更好的一个前景。然而,现在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纸媒面对着新媒体冲击的状况下,纸媒越来越衰落,纷纷地都在转型或者停刊,美术专业杂志该如何做,这是需要思考的。我认为杂志与新媒体是有区别的,它有自身的独特性、厚重感,可以慢阅读,这是它的优势。同时杂志有它的权威性,现在网络信息庞杂,没有一个权威的支撑,网络上所有的消息往往还要在纸媒上找到根据。《艺术天成》杂志有很多高端的画家、理论家做支撑,又有王仲先生这样资深的主编做操刀手,在阵容上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权威性要求所有的地方都要经得起推敲。在这个方面,从编辑上来讲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它影响到整体权威形象的树立。比如“人物聚焦”里面,第一篇文章是《唐代书法气象》,这是个作品,不是人物聚焦;还有就是用图的问题,在袁运甫的展讯上用的是一张刘大为在接受讲话的图,这是不合适的;另外,在字体、字号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世纪服装的神圣奢华》,这个标题在整个杂志的标题里面字号是最大的,但是这篇的重要性并没有那么大。这些都是很细小的问题,除此之外,杂志总体方面做得很好。
说到杂志如何生存,我认为要有深入性,现在的新媒体是一种浅阅读,那么我们就要深入,如何深?刚才郑工说的很好,要有独特性,比如我们都报道靳尚谊、刘大为,你是不是有独特的视角,派出采编力量,挖掘出一个大家看不到的靳尚谊、刘大为,你应该提供这样独家的东西,那我才会来看你这个杂志。现在我们所有的展览简讯都要提供一个展览通稿,所有的网络媒体都是用这个通稿,但是这个通稿没有个性的东西。每一个展览都有它的特点,你可不可以找到一个独特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抓到它的一个独特的阅读点是很重要的。
纸媒相对于新媒体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慢阅读。这个慢阅读我认为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重要的一种阅读、甚至一种生活方式。如何慢下来呢?我们可以用一种连载的形式,一种话题不中断的形式,使读者在读了这一期之后就盼望下一期的到来,这样就会有一种连续的等待感,这种等待感和新媒体那种天天推送的阅读感是不一样的,这是纸媒所应该有的阅读方式。
孙美兰(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我是第一次参加《艺术天成》杂志社组织的、由王仲先生主持的学术研讨会,我很受鼓舞,特别是在书画展览上,从我们接受荣誉顾问的聘书,一直到研讨会上各位理论家、艺术家的发言,都给我这个年龄最大的人一种年轻的、创新的活力,这是我一生很难忘的一次活动。我只想重复今天大家喜欢的两句话:在“传承、发展、创新、有为”这方面,我们既是对过去一年的丰收总结,又是对新的一年中国梦的一种展望,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做出各自的贡献。祝大家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王仲(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仼、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
今天这个座谈会的时间比较短,但学术质量还是很高的,从一些很抽象的理论问题,到一些编刊的具体问题,各位都很认真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值得杨文超和杨洋他们把意见综合,贯彻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有两点我要强调一下,一个是李一先生提到的,编刊工作和活动两者的关系问题,我认为提的非常好。另外就是牛克诚先生提的在选题时要有新的角度,这个也非常好,同样报道刘大为、报道靳尚谊,但是《艺术天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给读者揭示出你没有看到的那一面,这样会吸引读者的目光,所以角度很重要。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最后想再提一点,我希望杂志能和广大理论家建立亲密的关系,让这些理论家对杂志发挥很实际的作用。这个方式多种多样,一个是请他们写文章,一个可以请他们就一个问题两人谈三人谈都可以,很多问题都可以活泼地搞一些,让他们的理论介入、艺术介入、活动介入,我听杨文超社长说接下来还要到国外进行写生展览,我们也可以像牛克诚讲的,从我们的角度介入“一带一路”政策,让理论家们充分的介入进来。
杨文超(《艺术天成》杂志社社长、北京世纪文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非常感谢!会后我们一定认真整理和总结,我非常坚信在各位艺术家的关心和呵护下,《艺术天成》杂志一定能办得越来越好!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持习总书记的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讲话精神为办刊方向,在各位艺术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下,把更多百姓喜欢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呈现给读者。最后祝艺术家们猴年吉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责任编辑:admin)